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所动态 > 工作简报 > 正文

2010工作简报3

发布时间 : 2010-10-10 14:28    点击量 :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2010年第3期              20101010

 

 

 

“中韩巴蜀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0814 日,“中韩巴蜀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举行,会议由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韩国祥明大学韩中文化信息研究所和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合办。共有30多位师生参加了会议,其中祥明大学代表10人,四川大学代表11人,四川师范大学代表5人,另有1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旁听并参与讨论。

会议收到学术论文18篇,因为时间关系,在会上宣读论文11篇。论文发表分为两场进行。第一场发表论文的学者为祥明大学金钟博、李光洙、权锡焕三位教授,四川大学张勇、刘亚丁两位教授。金钟博的论文《中国古代四川地域巴蜀的出现与中原文化》引用了大量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探讨了中国古代蜀人和巴人的出现、接触、融合,以及最后融入中原文化,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的过程。李光洙《关于中国大学公民教育的起始与发展的研究》介绍了中国公民教育提出的背景,公民教育的历史渊源、内容及方式,提出中国大学生政治教育正从党化教育向公民教育逐渐过渡,公民教育的讨论和示范性推进具积极推动了中国民主向前发展的观点。权锡焕《中国年画的世界分布状况》介绍了中国年画向海外传播的路径,通过详尽的图表罗列了中国年画在世界各地的收藏地点和收藏状况,作者认为中国年画在中国艺术和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为年画研究者提供了可贵的导航。张勇《从“白象驮经”到“白马驮经”——中土对外来文化的改造》引用丰富的文献和壁画、雕塑等材料,从印度“白象驮经”典故传入中土后演变为“白马驮经”的现象,探讨了中土因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对外来文化的改造。刘亚丁《从一则蜀僧灵验记看中国中古以降的宇宙想象》考察佛教传入对中土人士宇宙观的影响,分析了《黄仕强传》、《西游记》和观音故事等文献资料,提出佛教以其独特的言说方式极大地解放了人的想象力,尤其它所创造的泥犁、人间、佛国的想象的宇宙图景,使人摆脱了三维物理世界的束缚,实现了无始无终、横无际涯的心灵畅游。

第二场论文发表人为祥明大学的郑有善,四川师范大学的黄尚军、杨静、张海,四川大学的蒋宗福和俞理明。郑有善《中国说唱艺术地域性的基础研究——以四川说唱艺术的研究为中心》对四川现存说唱艺术研究成果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指出了四川说唱艺术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四川说唱艺术研究应向全国整体研究水准看齐、加强与四川说唱艺术相关的文化研究、开发四川说唱艺术文化商品等研究思路。黄尚军《巴蜀民间祭祀活动通神方式之解读》详细介绍了巴蜀地区民间祭祀活动通神方式的具体内容,尤其是端公、道士在举行民间祭祀活动时所采用的通神方式和方法,认为巴蜀民间祭祀具有娱神、酬神、娱人三者合一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蒋宗福《李实<蜀语> “坛神”考——兼及杜甫诗“家家养乌鬼”试解》搜集了大量有关“坛神”和“乌鬼”的文献记载,论证了“坛神”是西南地区普遍奉祀的家宅守护神,是与民俗信仰中的巫术和傩戏相结合的一种宗教形式,提出杜诗“家家养乌鬼”即是早期坛神信仰的观点。杨静《巴蜀民间艺术作为他者——“非遗”保护语境下的艺术人类学视野》分析了巴蜀民间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下,多年来保护实践的得与失,提出应将艺术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引入巴蜀民间艺术的研究。张海《前后蜀诗坛形成初探》论述了前后蜀诗坛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指出前后蜀诗歌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的一种独特文学形态,诗坛的形成促进了前后蜀文学的发展。俞理明《四川方言称谓中的“二”》在汉语通语的基础上展开对四川方言称谓中的“二”的讨论,总结了四川话称谓中“二”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一些用法,指出汉语地方变体既活跃了汉语的使用,也给汉语带来了更多的分歧。

未在会议上宣读的论文有四川师范大学段渝教授的《中国西南的早期对外交通——先秦两汉的南方丝绸之路》和邹一清教授的《先秦南方丝绸之路与巴蜀对外文化交流的材料和研究》,四川大学李祥林教授的《大禹崇拜在川西北羌族地区》,祥明大学金东旭教授的《朝鲜朝文集中的关庙题咏诗》、李幸烈教授的《四川会馆与其文化景观》、李垠尚教授的《在第三者眼睛里的中国的表象》和赵万镐教授的《传统戏剧的创造式复原方法论》。

会议通过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有幸邀请到四川大邑县的民间祭祀乐队为与会代表表演了一场祭祀音乐。民间乐师们原生态的表演令在座观众大开眼界,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在会议闭幕布式上,俗文化研究所与韩中文化信息研究所双方负责人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建立长期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