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6日下午15:00,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of.Stephen F. Teiser(太史文教授),在望江校区文科楼251室为我们作了题为“敦煌患文的语言、文体和表演”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张弘教授主持。到场的听众有张勇教授、周裕锴教授、蒋宗福教授、谭伟教授、何剑平教授等,以及古代文学、古代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等专业的研究生。
讲座伊始,主持人张弘教授介绍了太史文的学术经历及个人成就。Stephen F. Teiser,是国际著名汉学家,早年毕业于欧柏林学院,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宗教学系,主攻东亚宗教,1986年获博士学位。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院院长,铃木大拙讲座教授,已获终身教职。代表作有: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中国中世纪的鬼节》);The Scripture on the Ten Kings and the Making of Purgatory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十王经与中国中世纪佛教冥间的形成》等。前者经侯旭东翻译,作为“外国学者笔下的传统中国”丛书之一种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汉译名为《幽灵的节日》。此外,太史文教授还撰写了研究中国民间信仰的若干论文,在国际汉学界颇有影响。随后,太史文教授用流利的汉语为我们开始了讲座。
太史文教授对敦煌遗书中用于佛教礼仪上的一种被称为“患文”的文体作了研讨。首先指出该种文体的构成元素、文体变化之目的及意义,回顾并总结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敦煌仪式文本研究的历程,肯定了黄征、吴伟《敦煌愿文集》所收敦煌仪式文本的资料价值。其次,以敦煌写卷P.4963和P.3825《患文》为例,在校录文本的基础上,将患文的文式分为七个部分,即叹德、斋意、患者、道场、庄严、愿文、号尾。并对每一部分所用文体语言进行精细的分类和解说,指出在患文文体中,骈体句式主要用于描绘斋会时赞叹佛陀及其庄严道场,而散文句式则用于宣明斋会之目的及介绍患者和施主,进行回向等。最后,太史文教授又细致分析了患文的语言构成,认为:患文中使用了佛教性的基本概念、譬喻故事、典故、音译词(如法身、朽宅、双林之疾、丈室之疴、三障、刹那等)以及中国本土佛教隐喻,如起居轻利等。此外,还有一些非佛教的语言,如患儿等。斋文的作者和表演者强调即使没有专门的佛教知识,都能理解斋文的语言。
太史文教授的所有分析都建基于原始文献之上,从语言分析入手,注重文本细读,值得学界学习和借鉴。最后,太史文教授就敦煌患文所用语言体式以及斋文、愿文、患文的区别等问题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历时两小时的学术讲座圆满结束,在座师生受益匪浅。
(计晓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