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所动态 > 工作简报 > 正文

我所学术团队参加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七届学术年会

发布时间 : 2017-04-26 05:45    点击量 :

2017415日,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主题为重述中国:文学人类学的新话语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叶舒宪主持会议。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杨庆存、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小文、《中国比较文学》主编宋炳辉在开幕式上致辞,来自全国各省的一百余位专家和学者齐聚年会。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徐新建教授、吉林师范大学杨朴教授、西南民族大学罗庆春教授、复旦大学李辉教授等做大会主题报告。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李菲副教授、研究所梁昭副教授以及完德加博士后、邱硕博士后出席会议并做学术发言,文学人类学和少数民族文学专业的多名硕、博士研究生也参加了会议。

叶舒宪教授代表学会做工作报告,他回顾文学人类学在改革开放语境中发生、发展的历程,强调“中国话语”的目标不是在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文学人类学在众多的新兴学科中已坚持跨学科研究三十余年,近十年来终于走向中国本土文化理论体系建设的方向,以文化符号编码论和四重证据法为其特有的内容。本次年会将进一步凝聚学会各方面的力量,将新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新方法论的推广、普及、应用作为未来工作重点。在“重述中国”的年会主旨下,与会学者就四重证据如何重述中国多民族中国的文学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故事”等三个分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还邀请到来自史学、考古学与分子人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就神话、基因与中华文明等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徐新建教授的主题演讲为《文学新概念:新时期的新话语》。他指出,文学是“人类通过多种符码建立的表述系统,兼容着教育、艺术、政治乃至治疗等实践功能”。文学的语义变化实际就是话语的不断建构。新时期以来,作为名词和学科的“文学人类学”已经成为国内有关文学的新表述和新话语。

在多民族文学研究的分议题下,多位学者的发言分别聚焦于西南和西北的彝族、苗族、藏族、回族、哈萨克族的文学和文化个案。其中,四川大学兼职教授、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阿库乌雾(罗庆春)作了题为《试论凉山彝族传统身份认同》的发言,从“主位”与“客位”的对照出发,对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广泛存在的误读提出批评。梁昭副教授的《文学人类学与非虚构写作》借助文学人类学关于“真实”与“虚构”二者关系的讨论,指出近十年涌现的“非虚构作品”提供了新的感知地方经验、民族经验的形式。李菲副教授的《证据与田野: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元概念反思》,则强调在方法论层面需要对文学人类学的“人类学性”进行必要反思,以推动文学人类学研究由“对象学科”向“方法”学科的转型。上述发言较为集中地展现了我所多民族文学研究团队的主要学术观点和理论推进。

本届年会增补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理事会成员。我所副所长李菲副教授为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我所梁昭副教授任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秘书长。

本次年会受到新华社、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青年网、四川日报、新浪网、凤凰网等多家媒体的报道,也使文学人类学研究的新材料、新思考、新角度和新方法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推动了文学人类学跨学科研究的进一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