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所概况 > 概况 > 正文

中国俗信仰分类研究

发布时间 : 2003-04-09 10:34    点击量 :

中国俗信仰分类研究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众所周知,俗信仰(或曰民间信仰)是中国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宗教信仰研究的重点放在诸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少数正统宗教之上,而为广大下层民众所信奉的俗信仰,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只陆陆续续出过一些零星的成果。本课题正是为了弥补这一大研究弱点而设计。本课题分为五个子课题,它们都具有相当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龙凤信仰方面,打算从民俗学、文化学的方向所作的深入研究,实际上有助于对龙凤信仰现象的正确把握和认识,有助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和阐扬;在理论上,有助于建立中国化的俗文化理论和文化人类理论。土地信仰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治我国文化史者,当以社为核心”(陈寅恪跋陈梦家《高禖郊社祖庙通考》)的社神。巫术信仰方面,有助于更为深入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对今日中国民间习俗的认识,从而更为有效地革除旧习,倡导科学的人生观。弥勒信仰方面,有助于正确认识这一曾经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佛教民间信仰在中国俗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构建中国俗信仰史和中国俗文化史。俗信仰与中国文学研究方面,有助于有中国特点的文艺理论与更加全面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建构。
二、本课题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基本内容在于研究中国民间俗信仰形成的机制、基本的面貌、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其影响,尤其是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具体而论,各个子课题在上述总的框架下又有其具体内容:龙凤信仰方面,主要研究民间龙凤信仰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学和人类学意义。具体来讲:古籍中的龙凤形象及其人类学、文化学意义;龙凤信仰的区域性差别、与古代几大文化集群的关系;龙凤信仰的发展及表现;龙凤信仰与其它俗信仰的关系。土地信仰方面,探讨该种信仰的起源、向祭社转变的过程、以后的发展史;该信仰的时代、地域和民族的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该信仰与中国文化其他方面的关系。巫术信仰方面,以时代为线索,研究中国古代民间巫术的基本风貌,揭示其得以存在并不断衍变的社会原因。弥勒信仰方面,主要是揭示出有关弥勒信仰经典的翻译和流传,弥勒信仰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弥勒信仰对中国民间艺术、俗文学以及民间生活等的影响。俗信仰与中国文学方面,研究中国民间俗信仰在其传播过程中以文学为其主要手段,对民众心理、思想施加影响的事实、机制与形式,以及中国文学受俗信仰影响的表现和结果等。
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建立在大量原始文献基础上的实证研究为基本特色,遵循由微观到宏观、由个别到一般的思路进行。在上述总的思路和方法的指导下,龙凤信仰的研究,以古代文献为主,辅之以考古材料和民俗材料,先从个别地域文化研究龙凤信仰的起源,再进而研究汉代以后的龙凤信仰,龙凤信仰由宫廷皇家走向民间的过程和表现,最后提出结论。土地信仰的研究,以资料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手段,从文献学、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和宗教学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巫术信仰的研究,采取断代研究、多重比较、多重印证等方法,将个案分析与一般描述相结合,进行多角度研究。弥勒信仰的研究,将用传统的考据方法,辅之以先进的研究手段,搜集有关资料,调查有关遗迹;总结既往研究成果;归纳、清理中国弥勒信仰历史以及影响;总结弥勒信仰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和所占的地位。俗信仰与中国文学的研究,在若干类型、时期俗信仰研究的基础上,从形而上的高度,通过归纳的方法,探求俗信仰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以达到对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受俗信仰影响的过程和特点的理论上的认识。
三、本课题研究预计在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突破
     预计突破的难题主要有:1、大量原始文献的搜集、整理以及由材料导向理论的论证的成立。2、古代各地域文化与龙凤信仰形成的关系,龙凤信仰由民间走向统治阶层,又由统治阶层走向民间的过程的揭示;龙凤文化与其它俗信仰的关系。3、土地信仰与祭社的区别与联系。4、巫术信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内容,中国古代巫术与其它民间宗教、民间习俗的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巫术对传统艺术、医学等的影响。5、对中国弥勒信仰在民间的发展脉胳的清理,对弥勒信仰在隋唐以后日渐式微和转入地下的原因的研究,以及从多学科的角度对这些资料进行的分析。6、中国民间信仰基础理论的建立。7、中国民间信仰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深刻影响与内在运动机制的揭示。
四、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使用(参考)单位及预期效益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拟作为《中国俗信仰分类研究丛书》的组成部分交由国内权威古籍出版社公开出版。出版后可供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习读,亦可供讲授和研究中国俗信仰和俗文化的专家以及广大俗信仰、俗文化研究者阅读参考。同时,作为研究中国俗信仰的精品,也可以与海外汉学家积极交流,增进学术交往。
本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为5部专著(每一个子课题,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