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成果展台 > 标志性成果 > 专著 > 正文

2002-2003出版专著目录及简介

发布时间 : 2004-03-17 04:50    点击量 :

《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

 

王小盾编著《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与何剑平合作,20021月由巴蜀书社出版。本书从《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等佛教典籍中辑出有关音乐、美术、文学的资料共七十万字,经校勘后分列为“音乐神话”、“音声中的哲学”、“早期佛教与俗乐”、“佛教音乐传入中土”、“中土佛教唱诵音乐”、“中土佛教歌舞杂戏”、“日本僧侣所记录的音乐”等十四章。另用五万字篇幅,对佛教音乐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佛教经书的源流作了系统论述。其意义在于:用资料长编的形式,展现了佛教艺术从印度到中国再到日本这一成长和迁移的历史,同时建构了佛教艺术的理论体系。

 

《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项楚卷》

 

《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项楚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4月出版。本书是安徽教育出版社《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之一种,收录了项楚先生《敦煌变文字义析疑》、《变文字义零拾》、《〈王梵志诗校辑〉匡补》、《王梵志诗释词》、《〈敦煌歌辞总编〉佛教歌辞匡补举例》、《苏轼诗中的行业语》、《〈五灯会元〉点校献疑三百例》和《寒山诗籀读札记》八篇论文。

 

《敦煌维摩诘文学研究》

 

何剑平专著《敦煌维摩诘文学研究》20万字,台湾佛光出版社20025月出版。《维摩诘经》是佛教进入华夏之后传译最盛、影响最为深广的经典之一。本书所论述的“敦煌维摩诘文学”则是这种影响的直接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作者将维摩诘为题材的敦煌文学作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使用文献与考古相印证、文学与绘画相汇通的方法,在魏晋至唐代这一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上,讨论了维摩信仰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和不同表述形式之间的传播与演变,以求反映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富有意义的方面。

 

《郭在贻文集》

 

原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在贻先生的遗著《郭在贻文集》四卷最近由中华书局出版。

郭在贻(1939——1989),山东邹平人,号旻盦居士。1961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师从姜亮夫、蒋礼鸿等先生。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是当时文科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分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会副会长。著有《训诂丛稿》、《训诂学》、《郭在贻语言文学论稿》、等。其中《楚辞解诂》、《唐代白话诗释词》两篇论文获中国社科院首届青年语言学家奖二等奖,专著《训诂丛稿》获国家教委普通高校首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和浙江省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敦煌变文集校议》获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三等奖。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郭在贻文集》由张涌泉、王云路、方一新主编,共分四卷,包括《训诂丛稿》、《训诂学》、《敦煌变文集校议》及根据遗稿整理编辑而成的《旻盦文存》上、中、下三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教授为《郭在贻文集》撰写了序言。

 

《宋诗体派论》

 

《宋诗体派论》,吕肖奂著,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7月出版,30万字。本书探讨了宋代诗歌的十余个体派:宋初宗唐三体、新变派、荆公体、东坡体、江西诗派、诚斋体和中兴诗人、四灵体、江湖诗派以及遗民诗派、理学诗派,并通过对这些体派的描述,以论证宋诗的特征(宋调)形成、发展、转变的过程。

 

《四川方言词语考释》

 

《四川方言词语考释》,蒋宗福著,巴蜀书社20029月出版,65万字。本书是第一部对四川方言词语进行系统考释的专著,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汉语词汇发展演变所作的专题研究,是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深入,并力图揭示这些词语在历史上与全民族文化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为构建科学完备的汉语史提供依据。本书是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丛书之一种。

 

《语言文献论集》

 

《语言文献论集》,蒋宗福著,巴蜀书社20029月出版,28万字。本书收录了蒋宗福教授《〈说文〉中所见今四川方言词语考释》、《〈说文〉与现代通用汉字》等30篇论文,有对俗语词的考释和语源研究,有古籍校点,还有关于计算机信息处理及传统文献与研究手段的现代转换的文章。本书也是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丛书之一种。

 

《道教神仙信仰与祭祀仪式》

 

张泽洪著《道教神仙信仰与祭祀仪式》,由台湾文津出版社20031月出版,全书31万字。本书运用宗教学的理论,对道教神仙信仰与祭祀仪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人类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信仰与仪式是宗教的两个重要范畴。中国道教是以神仙信仰为特质的宗教,其信仰与仪式在道教中的体现,则是神仙信仰与祭祀仪式的有机结合。道教斋醮是神仙信仰的仪式化演绎,仪式是表现和肯定神仙信仰的行动。中国道教丰富的祭祀经典,完备的科仪格式,系统的祭祀理论,深邃的文化意蕴,在世界各大宗教中独树一帜。

 

《三国漫话――知识·轶闻·胜迹》

 

沈伯俊著,繁体字版,正25开,284页,约17万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20031月初版一刷。

本书与《三国漫谈——人物·情节·名段》为姊妹篇,系作者所著《三国漫话》一书的拆分增补本:《三国漫话》的前三组文章——“人物漫谈”、“情节探秘”、“名段鉴赏”——经增补编为《三国漫谈——人物·情节·名段》,20022月由远流出版公司出版,已印刷七次;后三组文章——“知识点滴”、“改编拾闻”、“三国寻踪” ——经增补则编为本书。全书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对《三国演义》和三国文化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探讨,融考证、评析、鉴赏于一炉,以小见大,洞幽发微,兼具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许多篇章见人所未见,颇具新意。如《罗贯中的籍贯究竟在哪里?》、《历史上的吕布用的是方天画戟吗?》、《诸葛亮究竟躬耕何处?》、《“军师”是什么官?》、《刘备墓在奉节吗?》、《曹魏方面有无“五虎大将”?》、《东汉三国时有没有“西川”?》、《〈聊斋〉中的三国题材作品》、《〈三国〉改编的三大艺术工程》、《〈三国〉电视剧中的为什么》等文章,均为读者提供了有益而有趣的知识。《天下胜迹数三国》一文,对全国各地为数众多的三国遗迹予以分析归类,明确指出:“今天所说的‘三国遗迹,大部分并非真正的‘三国时期的遗迹’,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三国有关的名胜古迹’。这种状况,恰好证明了三国文化的宽泛性。”全书结语《“三国文化”概念初探》,以大文化的观念阐释“三国文化”,认为“‘三国文化’并不仅仅指、并不等同于‘三国时期的文化’,而是指以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为源,以三国故事和三国精神的传播演变为流,以《三国演义》及其诸多衍生现象为重要内容的综合性文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

 

本书是关于越南所藏汉文古籍、喃文古籍的一份提要目录。王小盾、刘春银、陈义主编,于20031月由台湾中央研究院印行。全书共二册,一百万字,著录了越南古籍5,027种,包括以汉文为主体的图书4261种,以喃文为主体的图书766种。它反映了主要两宗越南汉喃文古籍——入藏于河内汉喃研究院、巴黎远东博物学院两院图书馆并予编号的越南汉喃文古籍的概况。它按四部分类法排列,计分经、史、子、集四部,易、书、诗、北史、燕行記、北使詩文、六八體詩歌、陶娘歌等五十类,通制、仪制、职官、科举、公牘、鄉約、田丁簿、交詞、神跡等六十目。全书为每一书籍单元配列一则题解辞条,介绍了书名及其别名、书的性质、作者或编者、书籍年代、版本和版式、主要内容、附载与合抄情况等内容。这是第一部用汉文编写的越南古籍目录。

 

《从敦煌学到域外汉文学》

 

本书是王小盾教授在敦煌学、域外汉文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的结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月出版。全书25万字,包括《敦煌论议考》、《从莫高窟61窟〈维摩诘经变〉看经变画和讲经文的体制》、《越南俗文学文献和敦煌文学研究、文体研究的前景》、《原始佛教的音乐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唐传古乐谱和与之相关的音乐文学问题》、《从词体形成的条件看词的起源》、《越南本〈孔子项橐问答书〉谫论》、《〈越南汉文小说丛刊〉和与之相关的文献学问题》、《越南古代诗学述略》、《东干文学和越南古代文学的启示》等篇章。

 

《柱马屋存稿》

 

《柱马屋存稿》,项楚著,商务印书馆20037月出版。本书是“新清华文丛”的一种,全书23万字。收录了未曾收入《敦煌文学丛考》的十八篇论文,包括《〈敦煌歌辞总编〉佛教歌辞匡补举例》、《王梵志诗中的他人作品》、《令章大师李稍云》、《敦煌变文新校》、《〈庐山远公话〉新校》、《寒山诗籀读札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