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9日上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经典与俗文化”系列讲座在江安校区文科楼一区311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明教授主讲,题目为“‘阿魏无真’——语词·仪轨·跨文化·全球史的考察”,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顾满林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主要包含了以下六个部分:
一、“阿魏”一词的最早出处和语源。“阿魏”是一种伞形科植物,拉丁名为Assafoetida,学名为Ferula asafoetida,中土文献最早见于《隋书》卷八十三《漕国传》,与其他域外物产名物词相并列;而实现其首次“中药化书写”则是在唐代《新修本草》中,这一书写基本上确立了“阿魏”相关的描述范式,对后世元明清本草著作中有关“阿魏”的文字描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就其语源而言,Berthold Laufer与Federico Dragoni的相关研究基本上证实了汉语“阿魏”一词来自吐火罗语aṅ (k)waṣ(ṭ)。
二、“兴渠”一词的最早出处、语源及其相关音译词。“兴渠”首见于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共鸠摩罗什所译《十颂律》,是梵语hiṅgu的音译。唐代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中则将梵语hiṅgu译为“阿魏”,除此以外,梵语hiṅgu还有“馨牛”(《四分律》)、“形俣”(《不变羂索神变真言经》)、“兴瞿”(《大唐西域记》)、“形具”(《宋高僧传》)、“兴宜”(《翻译名义集》当为“兴具”之讹)等译名。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还收有“阿魏”“形虞”“阿虞截”三个译名,分别对应吐火罗B语、梵语、波斯语三种不同的语源。
三、元明至清代中期“阿魏”一词的译语。元代忽思慧《饮食正要》将“阿魏”译作“哈昔泥”,又以“稳展”译阿魏树根。《回回药方》则有“撒阿因”“撒额音”“撒额冰”“撒黑因”“撒亦因”“撒亦冰”等译名,宋岘指出,此或与阿拉伯词语“绵羊”(Ḍa‘īn,波斯人呼作Za‘īn)有关。明代《回回馆杂字》和《回回馆译语》则将阿魏的根译为“昂古则”,本田信实认为是angūjha的音译;刘迎胜则认为是anguzha的音译,与“阿虞截”一脉相承。除此以外,《满剌加国译语》、《西域土地人物略》、《华夷译语》系列、《西藏图考》以及日本江户时期兰学文献如《增补改正訳键》、《兰日对译药物名汇》、《博物语汇》等书中并有关于“阿魏”译语的相关记载。
四、晚清前后双语辞书与医籍中的“阿魏”译名。十九世纪中期《华英通用杂语》将“阿魏”译为“爹部地丁”“雅是花利地”,前者可能是德文名Teufelsdreck的音译,后者则是其拉丁文或英文名称Assafoetida的音译。而1860年《增补华英通语》则收有“哑沙父啲”,《西药大成》则收有“阿魏非罗拉”“恒其息”等译名。
五、中西双语辞书与医药文献中的“阿魏”。马礼逊《华英字典》(1822)、《广东省土话字汇》(1828)、《五车韵府》(1865)分别将“阿魏”拟音为“okwei” “o gei” “O wei”。江沙维《洋汉合字汇》(1831)则列出了葡萄牙的“阿魏”名称“Assa Fetida”,除此以外,《法粤字典》、《英粤字典》、《德英华文科学字典》等亦有相关记载。综合来看,鸦片战争前后的汉文文献中关于“阿魏”的语种、译名、地方方言等知识,仍然是中西文化交流潮流中的一幅比较复杂的知识图景。
六、跨文化语境中的“阿魏”及其在亚欧的使用。中土“阿魏”有中亚陆路和海陆两个来源,“阿魏”在宋元明的海外贸易药品位列“细色”名单当中,用于药则有破邪去积的功效,用于食则可视为佐料;“阿魏”的使用地区广泛,包括了波斯等伊斯兰地区、印度、中亚及西北丝绸之路、东亚(日、韩)、东南亚、欧洲等地。
陈明教授指出,从唐初的“阿魏”(aṅ (k)waṣ(ṭ))到晚清的“阿魏”(Assafoetida)这一看似简单的选择过程,背后实际上隐藏了长时段的、复杂的世界文化的传播与流变过程。“阿魏”一词的知识图景及其用法在古代亚欧的流传之旅,恰好是人类知识互动与健康维护的历史反映。
讲座交流环节,陈明教授就四川大学博士生居晓倩所提出的佛经文献中习见的“木櫁”是否为中国原有的物产做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如利用梵文资料去考察木櫁在印度是何种植物,利用其拉丁文名称去中国的植物图谱中查找相关线索等。此外,陈明教授还就四川大学博士生左朋所提出的《隋书·经籍志》所载“婆罗门医书”的归属问题指出,虽然该方面著作中穿插着中土医书的内容,但在文献的归属上还是应该属于印度传入的文献,当然,在没有出现更多新材料能够佐证的情况下,面对相关问题还是要采取谨慎的态度。最后,顾满林教授总结说,陈老师此次讲座虽然集中于“阿魏”这个看似很不起眼的词语,却讲述了一个宏大的故事,是传统考据和现代眼光、世界格局完美结合的典范,既注重对知识传播线索的梳理,又注重对物资贸易路径的考察;在材料占有方面,参考引用的文字和图像资料历时长、地域广、语种多、门类繁,陈老师大大突破了我们平常感受的知识边界,很多信息让听众闻所未闻,希望大家好好学习领悟,真正做到“得未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