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合作交流 > 讲座信息 > 正文

【中华经典与俗文化讲座系列】伏俊琏:整体性:敦煌写本整理研究的新视角

发布时间 : 2024-07-02 19:22    点击量 :

伏俊琏,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写本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古代文学特色文献研究团队“负责人,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赋学会副会长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四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一般项目五项。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华文史论丛》《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敦煌赋校注》《先秦文献与文学考论》《俗赋研究》《敦煌文学总论》等10余部学术著作,学术论著获教育部和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多次。

2024年7月5日下午,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写本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古代文学特色文献研究团队“负责人伏俊琏教授应邀作“整体性:敦煌写本整理研究的新视角”主题的讲座。讲座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311会议室顺利举办,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郝霞任讲座主持人。此次讲座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聆听,现场座无虚席。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整体性:敦煌写本整理研究的新视角”。讲座分为两个部分:一、整体性原则的学理依据;二、挖掘写本整体的信息重要性。

第一部分,伏俊琏教授围绕“整体性原则”展开介绍。整体性原则来源于西方的考古学。他强调,文字产生的初衷是为人与神的沟通搭建桥梁,文字与文本的产生具有神圣性。研究者应将一件写本视作整体,全面考察其所有内容和信息,包括正背面的全部信息。尤其是宋之前的文献传播主要以写本为单位,而非以“篇”为单位。伏俊琏教授特别指出,研究者需注意写本所抄各篇文献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的杂写、修改痕迹等细节。敦煌社会历史文献写本的制作者和使用者主要是中下层人士,因此这些写本上常常抄有数篇不同形制的文献,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其次,文本可分为典藏的文本和流通的文本。伏俊琏教授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所收录的《鲁邦大旱》《子羔》《孔子诗论》为例论证:文本的典藏与流通以写本为单位,只有将这三篇视为一个整体,才能正确解读孔子的思想。

第二部分,伏俊琏教授指出:敦煌社会历史文献以写本的形式保存,主要流通在当时中下层社会。所以,敦煌写本反映的是当时文献的传播情况,以写本的形式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挖掘写本整体的历史文化信息,还原写本原生态使用场景,就显得十分重要。更值得注意的是,伏俊琏教授通过论证S.289、S.5441等具体的写本案例,展示了如何从讹俗衍夺、增加或删除的文字、修改符号以及随意涂鸦等细节中,探讨写本中的历史信息,并了解写本制作者的思想、文化和情趣。他的讲解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际操作指导,令在场师生受益匪浅。此外伏俊琏教授还在回顾讲座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敦煌道教""写本对刻本的影响"”孔子的鬼神观"等问题,为在场的提问学生提供耐心的解答。

刘郝霞助理研究员总结本次讲座非常有价值,不仅为敦煌写本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何剑平教授也总结到伏俊琏教授呈现了丰富、多样性的写本原生态, 通过想象,细致化地进入文献场景,回到文学的本位,并由此揭示了整体性原则的学理性依据。写本学理论的建立体现了近年来敦煌研究更深入、细致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