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合作交流 > 讲座信息 > 正文

【中华经典与俗文化系列讲座】郑阿财教授三场讲座合集

发布时间 : 2023-11-28 21:58    点击量 :

2023年9月19日,9月26日及10月9日上午,郑阿财教授应邀作三场主题讲座,分别题“敦煌文献的特性价值及其研究门径与基础”“敦煌文学文献与中古文学的研究与开展”和“敦煌文学文献研究的审视与未来展望”,前两场讲座与第三场讲座分别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503会议室、526会议室顺利举办,讲座主持人为何剑平教授。



第一场讲座的主题是“敦煌文献的特性价值及其研究门径与基础”。讲座开端,郑阿财教授从敦煌文献的发现谈起,介绍了道士王圆箓发现敦煌藏经洞的过程。针对敦煌文献的特性价值及其研究门径与基础,郑阿财教授进一步展开阐述。

一、敦煌文献的特性价值。这批文献的写本年代在五世纪至十一世纪之间,内容广泛,百分之九十以上为佛教文献,主要存在如下特性:(1)不为流传而流传,反映实际生活面貌。(2)文献内容跨越度长,越后越多。(3)中央地方并存,西域中原同在。(4)呈现汉文化主体的多元文化。(5)多种阶层并存,如王室、贵族、文士、官吏、僧人、庶民、学郎等。(6)种类繁多,内容庞杂,不具系统。 (7)同一写卷正背书写,抄者不一。(8)不同时段、不同属性并呈一卷。(9)多残卷、多缺题、多随意性。 (10)属性模糊、作者模糊、时间模糊、地域模糊。由此可知敦煌文献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文字价值。

二、敦煌文献研究的门径。潘重规先生提示敦煌学的研究:“目录是门径,文字是基础。”敦煌文献流散世界各地,必须借助目录的披露,方能使学者按图索骥进行研究。因此,郑阿财教授全面介绍了英藏、法藏、俄藏、中藏和日藏的敦煌写卷目录、图录、论著目录情况,并提醒同学们要擅于利用敦煌文献的数位网站,如傅斯年图书馆敦煌文献网站、IDP国际敦煌项目、俄藏敦煌文献收载数据库等。

三、敦煌文献研究的基础。郑阿财教授从敦煌写经的来源、题记、尺寸、书法字迹出发,分析敦煌写本与传统印刷存在的差异,进而引出敦煌俗字之于敦煌写本研究的重要性。接着,郑阿财教授结合潘重规先生《敦煌卷子俗写文字与俗文学之研究》一文,具体介绍敦煌俗字中的字形无定、偏旁无定、繁简无定、行草无定、通假无定、标点符号多异等条例。此外,郑阿财教授强调,工具书的运用可以帮助研究者进一步解除俗写文字之迷障,可参考蒋礼鸿主编《敦煌文献语言词典》、张涌泉等主编《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等。

四、研究辅助与研究前沿的参酌。讲座最后,郑阿财教授提供了研究敦煌学的入门参考书目,如《讲座敦煌》(9卷)、《敦煌学导论丛刊》(15册)、《敦煌学丛刊二集》(18册)、《敦煌学研究丛书》(12册)、《走近敦煌丛书》(12册) 等。郑阿财教授总结道,研究敦煌文献,不是去标榜自己为敦煌学者,而是应该思考敦煌中有什么能我们所利用。


第二场讲座的主题是“敦煌文学文献与中古文学的研究与开展”。郑阿财教授首先对唐代文学传播的研究进行回顾,认为近年有关研究不乏其人,然由于学术背景的不同,关注的面向与切入的角度各有所重,其运用的材料也往往局部而片面,探究的问题也多属个案。专就敦煌文学写本的原生态全面考察写本形态与性质特点,检视其文学文献的文本功能使用情况,了解其实际流传与所呈现的社会意涵,确有其必要。接下来,郑阿财教授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全面检视敦煌文学文献以甄别传世与特存。敦煌文学是保存在敦煌经洞的文学文献,来源多元、层次雅俗有别,既有传世文学的抄本文献,也有仅存于敦煌的文学文献,还有出自于敦煌地区独有的文学文献。传世文学的抄本文献,如李白、 李峤、高适、白居易等唐代文人雅士的作品;仅存于敦煌的文学文献,如韦庄《秦妇吟》、唐蔡省风编《瑶池新咏》《王梵志诗》;敦煌地区独有的文学文献,如目连变、韩凭赋、燕子赋、云谣集。

二、充分发挥文献学具体学养在敦煌文学文献研究的运用。如探究敦煌写卷所见李白、王昌龄等唐代著名诗人诗篇的写本价值,充分展现敦煌写本对于唐诗研究的重要性,尤其从字义、制度、音韵、修辞、语汇、辨伪等传统文献学角度开展细致研究以澄清公案,可以提供珍贵唐人诗歌的原貌。

三、重视敦煌写本文献学特质。郑阿财教授指出,敦煌学是以写本资料为核心而奠基在文献学基础上的一门新兴学科。敦煌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在这种先天条件的制约下,必须有几点体认:其一,敦煌文学的流传是以写本传播,此与一般雕版印刷的传世诗集不同。传世的唐人诗文集经过文士编辑、校阅,然后付诸刊印, 其形式固定,文本统一。其二,敦煌文学是以写本形式流传,形态多样,且为读者信手传抄,未经审校,抄者少有编辑意识,因此不存在定本概念。

四、利用敦煌文学文献开展中古文学研究。在此部分,郑阿财教授首先介绍俗文学的形成与发展,随后从五个方面具体讨论在中古文学研究中敦煌文学文献的重要性:其一,变文是敦煌文学的瑰宝和中国讲唱文学的源头;其二,曲子词提供了民间词过渡文人词发展历程的实证;其三,王梵志诗与学郎诗抄是唐五代白话诗的奇葩;其四,口语、叙事、通俗的敦煌赋为敦煌文学的另一特色;其五,敦煌佛教文学的关注与重视。

最后,主持人何剑平教授总结道,郑阿财教授不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更为我们提示了未来研究可以关注的新课题。例如,佛教教理从印度传播到中国,再由精英阶层渗透到普通民众,形成了具有佛教主体意识的“中国佛教文学”。梳理与归纳这一过程中演变出的各个形态,是值得关注的议题。


第三场讲座的主题是“敦煌文学文献研究的审视与未来展望”。讲座开始,郑阿财教授就“敦煌文学还有没有研究发展的空间”敦煌学还会不会是二十一世纪的学术新潮流”两个问题进行回应,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但在走进敦煌的同时,更要走出敦煌。接下来,郑阿财教授对敦煌文学文献研究的学术史进行回顾,揭示敦煌文学文献总体研究发展的规律,即材料从贫乏到丰硕,人员从零散到规律,观念从传统到融通,方法从单一到多元。在此基础上,郑阿财教授对敦煌文学研究未来的趋势与展望进行重点阐释,主要聚焦于以下十点。

一、研究范畴的再界定。敦煌文学概念与范畴历来宽窄不一,这直接影响了研究材料的多寡;放宽概念,范畴的半径便随之扩大,材料面积更是以倍数增加。

二、相关研究材料再扩大。从事敦煌文学研究者,若能记取“以敦证唐,以唐考敦”的原则,结合传世文献进行研究,不仅能深化研究论题,更能够彰显敦煌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三、从写卷原生态入手。郑阿财教授提出“写本原生态”的概念,以敦煌诗歌为例展开详细论述,同时强调原卷批阅解读的重要性。

四、研究材料的再爬梳。首次披露的新材料,其中不乏文学文献;已公布的文献,据原卷进行审视筛检,存有失收、遗漏与误认的情况。利用已公布的目录,落实原卷核查,当多有创获。

五、文学本位的回归。展望未来敦煌文学的研究,当回归文学的本位。不论是体制、格律、风格、语言、内容意涵,均需全面细致的分析。

六、文本流变的重视。郑阿财教授以中古赞颂为例,指出敦煌佛教文学中的赞颂文学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随着佛教盛行而兴起的作品,是属于世俗化的赞颂文学

七、研究视野的开阔。在特殊地理、历史因素下,敦煌地区其创作与流传的文学,尤具地方色彩与历史特质,应当结合敦煌历史、社会、文化等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研究。

八、研究方法再创新。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有助于研究成果的呈现与提升,但传统的校录、辑佚、考辨等文献学方法乃是敦煌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九、交叉学科的整合。随着敦煌学研究对象的拓展,所涉及的学科也增加了,其多科性或多学科交叉的特征也更加鲜明,所以交叉学科的整合研究亟待发展。

十、外沿研究的延伸。敦煌文学以通俗见称,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尤具民间文化性格与民间文学特性。从文化与社会的视角来审视文学作品,解释文学现象,当有所收获。

郑阿财老师提醒道,走出敦煌,在结合传世文献的同时,更要结合其他出土文献。只要我们能持续地发掘新材料,或系统地吸取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敦煌文学研究仍可焕发出新的活力,开拓出学术的新天地。

在讲座交流环节,同学们与郑阿财教授积极互动,就敦煌遗书中传世佛典的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最后,主持人何剑平教授从六个方面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本次讲座内容虽落脚于敦煌文学的本位,但实际上涉及俗语言、俗文学、俗信仰等多方面。同时并提醒同学们在宝贵的读书期间,应该下功夫吃透专业知识。

撰稿人:陈心怡(2023级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