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合作交流 > 讲座信息 > 正文

讲座题目: 从语词、语义到语用:现代中国的“文学”词变

发布时间 : 2021-03-11 15:36    点击量 :

讲座题目:

从语词、语义到语用:现代中国的“文学”词变


个人简介:

徐新建,文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及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执行会长。

徐新建教授先后就读于贵州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曾赴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和悉尼大学做访问学者;出版专著《从文化到文学》《西南研究论》《民歌与国学》《全球语境与地方认同》《横断走廊:高原山地的生态和族群》及《多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等多部。在《新华文摘》《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藏彝走廊的民俗遗产研究》与《西南多民族生死观与民俗考察研究》首席专家,兼任学术辑刊《文学人类学研究》主编。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和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讲座摘要:

现代汉语的“文学”意指什么?指虚幻世界还是现实人生?文本印制还是口头传统?“文学”的现代词义是如何产生的?

本讲座聚焦汉语“文学”的古今词变,考察其从语词、语义到语用的中西历程,阐述的要点如下:

晚清民初以来,在西学东渐及本土变革的推动下,文学被视为唤起人心、改造国民乃至塑建国家的利器。形形色色的改良派、革命家、“新文化运动”发起人均投身其中,呼唤文学,重建文学,利用文学。

在一百多年的演变历程中,汉语的“文学”渐由“关键词”变成了“工具词”和“结构词”,为本土表述的现代转型发挥了奠基作用。践行者们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新的分类投放到文学“词筐”与“词套”中加以再造,进行各取所需的伸缩调整,组合出“古代文学”“当代文学”;“汉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以及“民间文学”“口头文学”与“大文学”“文学人类学”乃至“网络文学”“数智文学”等新概念体系,继而借此发动一次接一次的社会新变革。

正是在词与事结合的基础上,现代汉语的“文学”一词参与构建了与民族国家对应的“现代文学”“中国文学”以及同世界镜像关联的“文学社会”与“文学中国”。进入数智化的互联网时代后,汉语的“文学”又与人机互动的虚拟现实(VR)相关联,参与到神话与科幻并置的未来表述之中。


评议人:李怡   (四川大学教授)

主持人:梁昭   (四川大学副教授)


时间:2021年03月11日

           19:00-21:00


参会方式:

腾讯会议

会议号:347 512 102

会议密码: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