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合作交流 > 讲座信息 > 正文

讲座概要:吴真:从说唱词话到白话小说的演进——以冯梦龙改编《云门传》为例

发布时间 : 2020-11-20 09:18    点击量 :

【学术资讯】吴真:从说唱词话到白话小说的演进——以冯梦龙改编《云门传》为例

(如在非本网站及本所公众号:“中国俗文化研究”之外,上传以下内容,涉及侵权,我们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020年10月15日15:30,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吴真教授应邀作题为“从说唱词话到白话小说的演进——以冯梦龙改编《云门传》为例”的主题讲座。讲座在腾讯会议平台顺利举办,我院丁淑梅教授任讲座主持人,院内外300余名师生在线参与。



       

       
主讲人简介

       


吴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俗文学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戏曲与道教文学、中日文化交流。已出版《孤本说唱词话<云门传>研究》、《勘破狐狸窗: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人事与书事》、《为神性加注:唐宋叶法善崇拜的造成史》等专著。



       

       
讲座概览

       

孤本《云门传》是明代山东的说唱词话,其复调的叙事模式是道情双人口头表演程式的文本表现。其本事虽出于《太平广记》,但作者掺入明代现实生活,加以白话文学的改写,故事主题与唐代截然不同。冯梦龙《醒世恒言》节取《云门传》散叙文字,依照话本小说的文体规范进行了世情人心的主题强化以及文体改装的适应性调整。《云门传》作为文体转换的一个“标本”,不仅有助于重新讨论冯梦龙“改订旧本”的编创策略,也有助于了解说唱文学在“文言小说——说唱词话——白话小说”演进路线上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吴真教授首先系统介绍了《云门传》这一稀见孤本文献,包括文献底本信息、文献递藏信息和文献价值。明刻本《云门传》是民国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的甲库藏书,1933年见录于《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1934年被选为“存沪善本”;1942年为免遭日本掠夺,北平图书馆将这批善本寄存美国国会图书馆;1965年,移置台湾“中央图书馆”;1985年又转至台湾“故宫博物院”。目前只有两篇《云门传》相关研究:一是王重民1944年撰写的《云门传》提要;二是1973年哈佛大学教授韩南(PatrickD. Hanan)“TheYun-men Chuan. From Chantefable to shortstory”一文,韩南教授认为“它是一本真正的明代说唱,就这一点来讲,它本身即有极大的价值”。《云门传》更显著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冯梦龙编《醒世恒言》卷三十八《李道人独步云门》的底本,其故事源流取材于《太平广记》卷三十六《李清》。主要讲述了隋朝染坊商人李清为修道求仙,让家人将其坠入洞窟,由此进入仙境,因触犯了一位仙人的警告而被遣返人间的故事。该故事最早见于中唐小说《集异记》,后被收录于《太平广记》,并最终于明代被改编为说唱词话《云门传》。从《太平广记》到《云门传》再到《李道人独步云门》,一个故事主题如何经过情节生发、口头演述、语言形式改换、韵文增入、文人改订,最终变成了一篇成熟的白话小说,其实是关涉说唱文学与白话小说文体演变的重要问题。


     


一、作为说唱词话的《云门传》

吴真教授通过介绍现存明代词话六种,辨析了文人案头本和民间说唱本,分析了《云门传》“词传”特质、韵散相间的语言方式和文本注音现象,以对《云门传》进行“说唱词话”的定性分析。

首先是对题名“传”的阐析:《太平广记》“李清传”为主人公的生平小传,而《云门传》为韵散相间的说唱文体,实乃元明说唱词话的特定称谓。吴真教授介绍到,早在元代,“词话”和“词传”就已是同义词了,这种现象并延续到了明成化说唱词话。

其次是对《云门传》的韵散相间语言方式和用韵特点的分析。《云门传》原书版式分为28段说白、28段韵文,散韵相间,具有“诗赞系词话”的显著特征。《云门传》散文增至全书37%,对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细致生动,对于事件的交代与铺排亦见章法,这就给冯梦龙提供了不需要大量润饰文字即可直接迻录的现成文本。《云门传》的28段韵文十分考究,采用了《中原音韵》19韵中的15种作为整段韵脚,吴真教授评价其“用韵讲究并略显炫技”。

吴真教授对《云门传》独特的文本注音现象进行了梳理。《云门传》全书注出了300多个难读字、正读字、多音字的读音,这意味着《云门传》是一本供说唱表演的演出本,兼具说唱文学与案头文学的文本特征,对于研究彼时俗文学口头语言亦具参考价值。

     


二、《云门传》叙事特点

吴真教授通过文本细读展现了《云门传》的叙事特点,对文本现象进行了高度凝练,探讨了文本现象背后的规律,剖析了《云门传》的道情主题与复调叙事特征。

首先,《云门传》韵文以九字句为主,均为二二二三节拍,间或有七字句(二二三)、十字句(三三四)、十一字句(四四三)四种句式,增强了说唱文本的紧缓协调的节奏感。

其次,吴真教授向同学们介绍并分析了《云门传》叙事中完全对位的复调现象。同样一个情节单元,散文、韵文重复讲述、完全对称。作者将文言小说《太平广记》改换为白话说唱时,出于什么考虑采用这种奇特的复调叙事?吴真老师通过《云门传》老瞽者唱道情的文本描写和《云门传》的内容判断,推定《云门传》的性质是宣扬道教的道情词话。其次,吴真教授从社会史出发,分析了李清故事之所以引起《云门传》作者改编兴趣的缘由,通过分析明代青州地方已有崇拜李清的香火祭祀和明代市民阶层求财求仙的时代主题,展现嘉靖年间李清信仰由虚入实的社会现象。解读文本复调叙事特征最为关键的钥匙在于《金瓶梅词话》,记载了道情双人表演形式。由此可以推定,当时北方存在着二人同台的道情表演。吴真教授在其专题论文中总结其叙事复调形式的形成原因和作用意义:“散叙说白与韵文演唱作为两种表演方式,两套叙事语言,平行演述同一个故事。说白的艺人发挥‘说书’的叙事专长,吟唱的艺人则侧重渲染抒情……同义反复却有它独特的宣教功能”,由此解答了复调现象的原因及作用。


     


三、冯梦龙对《云门传》道情主题的强化和改编

吴真教授通过对《云门传》和《醒世恒言》第三十八卷《李道人独步云门》文字的对比发现,《李道人独步云门》采录了《云门传》的全部散叙文字并稍作修改,冯梦龙并在卷首诗中标明了出处:“尽说神仙事渺茫,谁人能脱利名疆?今朝偶读《云门传》,阵阵熏风透体凉”。冯梦龙对《云门传》最大篇幅的四处改写,其主要功能是丰富《云门传》的具体描写,着重表达“阵阵熏风透体凉”的主题。

(一)商人求仙与财多碍道。吴真教授认为,冯梦龙在改编旧作时有一种“对偶”意识,相邻两卷的题目形成对偶句,且在主题内容上相互比衬。通过《李道人独步云门》和《杜子春三入长安》两个故事的比衬,李清和杜子春同为富商,经历了一样的道教试炼坎坷,表达一个观点:修道者对于财富的执迷,干扰了他们求道的效验,当他们跌落到人生低谷堪破世态之后,反而可以通过苦心修行得证成仙。

(二)世情硗薄与道情主题的深化。吴真教授指出,在冯梦龙的笔下,阻碍修仙的不止是财富,还有亲眷门徒等世俗社会关系的羁绊。吴真教授通过列举《云门传》具体的文本材料,展现了冯梦龙对于看客嘴脸辛辣冷峻的嘲谑笔法。“世情如此硗薄,钱财恁般珍重”。同时,吴真教授指出,冯梦龙新添《庄子叹骷髅》道情入《李道人独步云门》文本,使之溢出了原本《云门传》的北方语境,加入了晚明江南道情演唱的新内容,加重了对于炎凉世态的讽刺。

(三)末世荒诞。吴真教授进一步指出,《云门传》的改编还掺入了明代的现实生活。李清尸解后,官府要求其邻居出具“不扶结状”作为死亡证明。冯梦龙眉批曰:“到了末世,纵是真仙,也少不得要个结状”,表现了作者对于明代乡里社会繁琐的“公文结状制度”的强烈不满。

吴真教授总结:冯梦龙通过对于文本的大幅改写,进一步放大了道情的“醒世教化”作用。他对于众人、门生、亲眷等世人之描摹,比《云门传》更具讽刺意味。


四、文体改换的四种加法

吴真教授通过对文本的细节把握,借助“说唱底本”《云门传》与“白话小说”《李道人独步云门》的比较,得以窥见冯梦龙修订旧本的操作方式与改编思路,提出了四类从白话说唱改换到话本小说的文体适应性调整。第一,增加场景描写、人物外貌描写;第二,模拟说话人的对答,增加与观众的互动;第三,抽取与情节发展相关的《云门传》韵文到《李道人独步云门》散文中;第四,润饰文字,使之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吴真教授指出,上述四种增入之中,前两种属于冯梦龙把《云门传》改得更符合“话本”文体的固定模式,后两种则是冯梦龙将说唱词话韵文中的精妙文字移置散文中,并将之进行适应小说文体的调整,以及更为讲究的话语技巧。这些调整实际上反映了他对话本小说程式的自觉遵守。


五、演出套语的删减和改装

在讨论了上述的“加法”之后,吴真教授讲解了《云门传》中的“减法”:演出套语的删减和改装。吴真教授指出,《李道人独步云门》比《云门传》散文部分增加了2500多字,删减了近400字,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删去散文与韵文的呼应之处;二是删改《云门传》的14组段末演出套语“留文”。

吴真教授指出。这些演出套语并没有叙事功能,原是为方便艺人中途停顿向观众敛钱,但在阅读文本中就会阻碍文气通畅,因之删改。吴真教授通过《云门传》与《李道人独步云门》删改“留文”的统计,清晰展现了在17%的改动痕迹中,冯梦龙是如何添入世情人心的细节刻画,抹去词话文本的说唱痕迹,增加话本的“说话”色彩,强化白话小说的叙事特征。


     


六、重新审视说唱文学对白话小说的滋养作用

《云门传》是为方便读者演述而印制的单行本,其复调的叙事结构在现存的说唱文学中绝无仅有,体现了明代北方道情的表演形态。吴真教授指出,晚明文人在编订白话小说之时,民间流行的说唱文学为他们提供了最为方便的改编素材。宋元旧篇多数是文言文,转换为白话小说,不仅涉及语体改换,更关涉着叙事方式的变化。

由于在白话小说改编成功之后,那些原本盛行的说唱词话被淘汰,研究者们因此失去了研究这一文化样式的机会,《云门传》的重新发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说唱词话研究的缺憾,关注这样一些湮灭在历史深处的“失踪者”,对于俗文学研究的意义当不言自明。吴真教授认为,《云门传》的重新发现与1967年出土的明成化词话一样,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说唱文学对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滋养作用,能完整地梳理从文言小说到说唱小说再到白话小说的中间环节和改置关键,有助于我们更为清晰地管窥中国古代文学的文体转换过程和演进路径。


     


讲座结束后,主持人丁淑梅教授总结道:吴真教授关于《云门传》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文本细读、文类比较的方法来讨论孤本《云本传》的演变过程,对孤本文献、说唱文本的发掘、发现及其文学史意义、文类与文体意义的探究,是十分重要且涵富意义的。基于文本现象的归纳连诸话题的内在链条,并层层推进、逐步打开问题阈,从个案研究生发出许多可延展的话题,这是吴真教授《云门传》研究带给同学们的深刻感悟。对同学们而言,发掘文献、文本细读、学理深化是研究能力的关键之处。丁淑梅教授提示同学们关注吴真教授讲座中提及的文本递变过程中的“失踪者”,去把握那些曾被忽略的文献、文本递变的中间环节。由《云门传》延及不同文类的相互递入、文学史影响等方面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或许可以“接着说”,是一场讲座带来的更为深远的后续影响。


     


讲座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地以文字的形式与吴真教授交流。吴真教授详细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最后,吴真教授提示同学们应当关注各作品之间的联动和递变,若有如《云门传》一类的更多的“失踪者”被发掘、被研究,中国文学史必然涌现出更多新质。


     

     
     

             

       

         
       

       
讲座感想采访

       


2019级古代文学硕士生 杨同学

吴真教授《从说唱词话到白话小说的演进——以冯梦龙改编<云门传>为例》讲座以孤本文献《云门传》为中心,剖析了《太平广记》到《云门传》再到《李道人独步云门》的文体递变现象,展现了将《云门传》通过语体改换、叙事方式变化等方式改置成白话小说的路径,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其次,吴真老师《云门传》研究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研究路径,对文献的敏感、对底本的摸索、对故事源流的分析、对文本细节的把握、对文本现象的高度凝练、对逻辑规律的学理归纳,都是极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的。通过对《云门传》和《李道人独步云门》的关系的阐析,足以管窥说唱文学对白话小说的滋养作用,这打开了我们更宽阔的视野,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2020级比较文学硕士生 陈同学

这堂讲座以线上的形式展开,吴真老师用生动的语言,详尽地向我们介绍了《云门传》的相关知识。作为一部说唱词话,冯梦龙虽然在大体上搬运了《云门传》原本,但是却加入了自己的改编,使其更具意味,以此体现出冯梦龙“文体自觉”的思想。在这堂讲座里,我收获颇丰,了解到了一些基础的文学性知识,比如老师讲到,《云门传》题目中的“传”,并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之意,而是特指散文韵文并用的文体;此外,老师还以问答式的方式,向大家抛出问题“《云门传》的叙事特点之一,也就是完全对位的复调式,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机械地重复?”这是冯改编本留下的最大谜团。之后老师从几个方面给出了她的解答,对我们很具启发性。吴真老师对学术的严谨,对原典的细读,对问题的深入挖掘,都是我们研究生阶段非常需要拥有的治学态度。


2020级现当代文学硕士生 谢同学

吴真教授讲座中提到的,李道人升仙之后,要开出类似于现代社会的“死亡证明”,由邻居来作证此人已不在人世是无效的,这不是在告诉我们,“你来证明你死了”的闹剧古已有之吗?这也侧面反映了《云门传》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而且这样的讽刺手法,恰有其味,把末世的现实主义荒诞的社会现实描绘了出来。由此,道情的醒世功能也可见一斑。


2020级文字学硕士生 谢同学

吴真老师精彩的讲座带领我们认识了《云门传》这一稀见文献,让我了解到冯梦龙在“三言”中改编《云门传》李清的故事,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转变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对于之后的科研来说有一定的帮助。


撰稿:杨蕊 董源 刘若楠







阅读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