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合作交流 > 学术会议 > 正文

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召开“佛教与文学”研讨会

发布时间 : 2005-12-12 23:17    点击量 :

1114日上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召开了“佛教与文学”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由周裕锴教授主持,主题发言人是台湾大学中文系萧丽华教授和四川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祁伟。研讨会在文科楼三楼中国俗文化研究所358会议室举行。与会的有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张勇、何剑平、王红、吕肖奂、伍晓蔓等以及相关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萧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苏轼诗讲稿》,主题是谈苏轼诗与佛教的关系。萧教授从唐宋诗之别说起,提出苏轼是宋诗新变的代表之一,是探索宋诗风格最关键的人物,而苏诗的新变得自于佛经的地方不少,因此有必要从佛经内涵与相关意象入手去充分体会苏轼诗所产生的境界,才能对“东坡诗禅”有完整而丰富的认识。以苏轼有名的庐山三偈、《和子由渑池怀旧》、《百步洪二首》等诗为例,萧教授将之配合佛经解读,将其放在禅者空有妙境的观照下,增加了对人生高度的领悟,增益了对其中无穷内蕴的品味。接着,萧教授又谈到苏轼所处的环境及其经历的与他的佛学修养的关系,详细地统计了苏诗中对佛经的用例。从禅宗典籍、华严宗典籍、天台与净土典籍几方面对比东坡诗意象,得出“东坡诗之所以能出唐人之右,雄放千古,得自禅佛之心应是其中金针”的结论。

萧教授精彩的发言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周裕锴教授评论说,以前对苏轼诗的研究,往往只泛泛地谈苏轼与禅宗的关系,而萧教授将前人的研究推向深入,落到实处,向细、深的方向发展,对于苏轼诗这类前人已作过很多研究的课题来说,如何在前人基础之上进行拓展,无疑提供了一个重要思路。

另外,有不少师生就萧教授的论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伍晓蔓老师指出,在对苏轼诗的研究过程中,不必拘于什么宗,而是应该从宋代士大夫阅读范围与习惯去探讨,因为具体哪一经属于哪一派难以严格划分,先有经,后有派,经是源,派是流。当时的佛教目录学的成果更可能是士大夫阅读的依据。因此,思考路径不如回归佛教文献整理。何剑平老师说,萧教授的治学方法是值得借鉴的,实际上是一种为文本寻找经典出处的方法,类似于李善注文选。不过,去寻找苏轼诗受哪一派别影响,不如搞清苏轼具体与哪些禅师有过较深的交往,从而分析其诗所受的影响。吕肖奂老师也指出,不把经教混同,不牵涉到佛教宗派问题或许更好。周裕锴教授总结道,佛教宗派对文人的影响问题,在宋代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从宗派去考虑也并非无据,只是苏轼是个大家,有些例外。师生们还就若干其他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大到思想内容,小到个别字词的用例问题,研讨会在严肃活泼的氛围中达到了高潮。

博士生祁伟发言的题目是《永明延寿山居诗》。她首先介绍了山居诗及相关背景,然后从山居诗的内容、思想与艺术三个层面分析了永明延寿山居诗具有的普遍性及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气质。师生们对她的发言从多个方面提出了良好的意见与建议。王红老师指出,发言稿中“清闲”一词意义过窄,可再斟酌;吕肖奂老师认为,结构层次应作一些调整,以期更为合理;张勇老师指出,发言稿不应当删去注释,另外,还可从永明延寿山居诗后人有什么引用的角度作出探讨等;萧教授也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

最后周裕锴教授对会议的议题和进程作了总结性发言。

这次研讨会是川大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与台湾大学中文系的首次合作,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对推动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胡蔚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