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科研队伍 > 研究人员 > 正文

李菲

发布时间 : 2020-10-16 17:15    点击量 :

一、个人简介

李菲,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博士,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人类学方向,2010-2012),中国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访问学者(2012),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5-2016);现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副教授,文学人类学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学人类学、文化遗产研究、西南族群文化研究等。


二、学术兼职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副会长;

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青年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四川省级“2011计划”-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副秘书长;

《文学人类学研究》辑刊,执行主编。


三、科研情况

(一)项目(近5年)

1. 2014-2018,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人类学视域下嘉绒地区少数民族文学生活研究”(14BZW157),主持人,结题(结题等级:良好)

2. 2011-2017,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11&ZD104),子课题负责人,结题

3. 201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甘青川藏族口传文化汇典”(13&ZD138),子课题负责人,在研

4. 2017-,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十三五”重大项目西南多民族生死观与民俗考察研究(17JJD730002),子课题负责人,在研

5. 2018-,成都市社科院2018年度重大委托项目《天府文化系列丛书》“大艺微言:蜀中锦人口述史”(2018TF-01),主持人

6. 2018-,横向委托项目“新媒体时代的微观民俗志与文化传承创新研究”(H180115),主持人,在研

(二)著作

1. 独著:《墨尔多神山下的舞蹈、仪式与族群表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四川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 独著:《乔健口述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

3. 独著:《身体的隐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反思》,北京:民族出版社,2017

4. 独著:《遗产·认同·表述:文学与人类学的跨界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5. 主编:《多彩贵州:原生态文化国际论坛》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6. 参与编著:《黄土文明考察报告》北京:民族出版,2016

7. 参与编著:《联合国及相关国家的遗产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8. 参与编著:《文化遗产关键词》(1、2、3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2015/2017

9. 参与编著:《文化遗产学十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2

10. 参与编著:《热贡唐卡考察录》,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三)代表性论文

1. 《心像、物像、绘像:阿尼格冬与藏边社会地方历史的图像隐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16年第3期全文转载(独著)

2. 《口述》,《民族艺术》201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3年第11期全文转载(独著)

3. 《理论旅行:本土语境下的非遗阐释与操作》,《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1期摘要转载(独著)

4. 《名实与真实:探索“真实性”议题的本土话语分析框架》,《旅游学刊》2020年第3期(独著)

5. 《谈情说异:乔健人类学研究的情感面向与田野反思》,《思想战线》2019年第4期(独著)

6. “田野”的再概念化:兼论文学人类学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同一性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3期(独著)

7. 《以“藏银”之名:民族旅游语境下的物质、消费与认同》,《旅游学刊》2018年第1期(独著)

8. 《人类学家的还乡:李亦园先生与“泉州学”的桑梓情》,《青海民族研究》2018年第3期(独著)

9. 《水资源、水政治与水知识:当代国外人类学江河流域研究的新趋势》,《思想战线》2017年第5期(独著)

10. 《从梭坡如何去往东女国:藏彝走廊的道路、行走与地方实践》,《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独著)

11. 《松茂古道的边地行走与近现代“边疆”知识转型》,《青海民族研究》2017年第4期(独著)

12. 《黄土社会地方历史与村落叙事的文学人类学考察》,《中外文化与文论》2017年总第35辑(一作)

13. 《张壁村:多元地方信仰的历史建构与认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独著)

14. 《黄土社会的多元互动与区域整合:介休张壁村的祭星仪式考察》,《民族艺术》2015年第3期(一作)

15. 《身体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范式转型》,《思想战线》2014年第6期(独著)

16. 《文字中心主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反思》,《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独著)

17. 《对话:在人类学遗产研究的国际平台上》,《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独著)

18. 《身体:一个遗产关键词的中西方对话》,《中外文化与文论》2014年第26辑刊载(独著)

19. 《开创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的中国范式》,《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30日第260期(独著)

20. 《文化记忆与身体表述——嘉绒跳锅庄"右旋"模式的人类学阐释》,《民族艺术》2011年第1期(独著)

21. 《族群遗产的现代变迁:基于嘉绒跳锅庄的田野考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独著)

22. 《民族文学与民族志——文学人类学批评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3期(独著)

23. 《新时期文学人类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与理论推进》,《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独著)


四、教学情况

博士研究生课程:田野考察:理论与实践、文化遗产研究等

硕士研究生课程:文化人类学概论、人类学民俗学经典导读、口头传统研究、西南民族文化与文学、田野考察、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等

本科课程:文化人类学、中国民俗学、全球化与人类学遗产等


五、获奖/荣誉

2018         第十二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2017         四川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7         四川大学五粮春社科优秀青年学者奖

2017         四川大学优秀社科成果奖

2015         四川大学优秀社团指导教师一等奖

2014         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奖

2014、2018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科研工作先进奖

2018        《旅游学刊》年度优秀论文奖


六、联系方式

 feili001@s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