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所动态 > 工作简报 > 正文

2024年第1期

发布时间 : 2025-09-10 21:28    点击量 :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工作简讯


2024年第1                           2024420






目录



1.【会议】中华词曲比较与文体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省散曲学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2.【讲座】张廷银|地方志资料的文学研究空间

3.【讲座】左东岭|如何运用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提炼文学观念

一.会议】中华词曲比较与文体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省散曲学会成立大会会议


2024年3月22日至25日,中华词曲比较与文体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省散曲学会成立大会在成都家园国际酒店举行。

此次活动由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中国散曲研究会、中国词学研究会、四川省散曲学会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外八十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与来自中华诗词学会、四川省散曲学会的词曲作家与众多会员一起参与此次会议。

会议围绕词曲文学艺术的文体衍化、理论演进、文化内涵与当代传承等重要学术论题展开研讨。中华词曲比较与文体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与四川省散曲学会成立大会这两个会议同期举办,旨在以汇通古今、诗词曲乐联动、研究与创作并重的理念,进一步促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词曲研究创作的交融与深化。

与此同时,会议力求为诗词曲研究者、创作者、传承者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打开新时代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新视域,开拓词曲创作研究传承、发展与繁荣的新局面。

   

与会专家合影

开幕式由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席教授王兆鹏主持。中国散曲研究会会长、四川省散曲学会荣誉会长、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四川师范大学荣誉教授赵义山介绍与会领导和嘉宾。

开幕式上,四川大学社科处副处长查庆致辞,他代表四川大学社科处对参加本次会议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本次学术研讨会是一次打破学科壁垒、文体壁垒、时代壁垒、研究与创作壁垒、高校与地方壁垒的崭新尝试,其意义在于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和思维空间,力争通过多学科综合性交叉融合,在学理研究和创作实践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基于词曲艺术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艺术魅力,四川省散曲协会的成立将为中华词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四川省乃至全国的文化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开幕式现场

四川省民政厅二级巡视员、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杨伟宣读了成立四川省散曲学会的批文。他强调,四川省散曲学会成立后,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担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等社会责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能动性。

四川省文联常务副秘书长邓子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王元勇致辞。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张存寿致贺辞,他指出,四川省散曲学会的成立是中华散曲界的标志性大事,也是中华诗词界的一件大事,希望学会在省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立足四川,面向全国,推动散曲文化的复兴繁荣、发展创新。

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蒋文涛致辞,他认为此次会议是一次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学术盛宴;四川师范大学将在学会建设发展中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在继承中华优秀诗歌传统、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推动学科建设上贡献力量。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傅其林代表学院向各位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并介绍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与传统。他指出,本次会议是一次跨学科、跨领域的具有前瞻性的学术盛会,并表示四川省散曲学会的成立,有利于推动词曲研究与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四川省散曲学会荣誉会长赵义山、会长丁淑梅为学会顾问颁发聘书并致答谢辞,表示学会将以学者引领、会员积极参与为宗旨,以诗词曲乐汇通的视野融古创新,力争为推进诗词曲研究与创作的深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做出颇有成效的探索和突破性贡献。

 

颁发聘书

为促进学术研究与词曲创作交流,本次大会已于22日晚举办了词曲音乐会,以演唱、朗诵、器乐演奏、昆曲清唱等表演形式再现了“巴蜀音画”“词曲新歌”“人文之光”的诗乐音画意境,是一次词曲新歌创作和传播的有益探索。

大会在23日上午、24日上午举行四场大会学术报告,围绕歌诗传统与文体演进、古乐流变与词曲衍化、词曲理论与词曲史展开等议题展开探索和研讨。为与会专家学者与词曲创作者有更充分的交流互动,会议在23日下午分四个小组进行八场学术交流活动,围绕“词曲衍化与文体研究”“词曲理论与文献研究”“词曲文学与文化研究”“词曲艺术与创作研究”等议题展开切磋与研讨。

来自美国凡萨大学、美国圣·彼得大学、新加坡莱佛士音乐学院、马来西亚拉曼大学、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大学、复旦大学特聘俄罗斯研究员等国际学者与词曲研究专家,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九十余名专家学者,以及中华诗词学会、四川省散曲学会的词曲作家与会员们济济一堂,共襄词曲比较与文体演进研究的盛举。


  二.【讲座】张廷银|地方志资料的文学研究空间


2024年4月19日9点,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张廷银教授应邀作“地方志资料的文学研究空间”主题讲座。讲座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一区311会议室举办。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谢谦教授主持讲座。

                           



张廷银,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方志所见文学文献整理研究”首席专家。著有《魏晋玄言诗研究》《方志所见文学资料辑释》《族谱所见文学批评资料整理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若干。

张廷银教授从对地方志资料整理和研究的实际经验出发,通过生动详实的例证,指明了地方志资料对于认识地方文化的运行机制和地方文学的发展轨迹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了解文学经典化的民间历程和文学文本的多样化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是开拓文学研究空间的有益途径。此次讲座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一、地方志资料的独特价值、利用与研究讲座开端,张廷银教授回忆了自己关注地方志资料的缘起,提到了老师以及任继愈先生对自己的影响。其后,张廷银教授主要从历史、自然、人物、文化等角度,介绍了地方志的独特史料价值。同时,张廷银教授也关注到了地方志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地方志是地方官员的成绩册。”地方志中包含着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甚至还能看到流寓文人及其他文化名人与当地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者可以从地方志资料中得到诸多启发,故而,对地方志资料的研究和利用空间还较大。在张廷银教授生动的讲述中,地方志资料的独特价值以及大致的研究方向得以阐明。
   二、地方志资料的文化研究空间地方志资料可以从诸多空间去切入和关注,张廷银教授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空间:其一,了解地方的自然、人情及地方文化的运行机制。张廷银教授认为可以透过方志中的诗文,尤其是写景诗文,发掘不同地区所独具的审美意义。如从《广宗县志》中《宗城八景》:“苟能现前取足,恒景顿成异观,故不必探九嶷、陟五岳而后快登临之美也”之语,可以发现八景诗的化平常为异常。同时,地方志还保存了大量和戏曲有关的资料。其二,了解地方文学创作实绩、比较分析各地文学发展程度。张廷银教授指出,当前方志中收载的地方艺文数量极其庞大,这些地方艺文与已经被揭示的诗文一起,可以完整地体现中国文学创作的全貌与实况。再者,中国各地方文化发展的水平是很不均衡的,通过对方志中各地诗文的全面整理,可以描画时间跨度和作者构成更加宽广、脉络线索更加清晰的文学地图。其三,提供文本对比。张廷银教授关注到《敕勒歌》通行文本中第三句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一句既不符合中国民歌的特点,也与全诗的语句结构不一致,而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胡应麟《诗薮》、锺惺《诗归》皆作“天似穹庐盖四野”。张廷银教授便从此诗传播的民间渠道出发,利用雍正十一年《朔平府志》和雍正十三年《朔州志》所载的“天似穹庐盖四野”一句,证明了“天似穹庐盖四野”乃是采用的民间歌谣习用的“三三七字”句式。除此之外,地方志资料还对编纂真正的地方文学史以及探求文学经典的民间传播与传承过程有着重要作用。张廷银教授谈到,以往研究文学史的各种问题包括探讨文学的接受与流播,主要关注主流的比较显赫的层面,而支流的比较隐微的方面则基本上被忽略和屏蔽了,因而所谓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其实是很不全面的。通过地方志资料的补充,则可以使文学史的编纂更为完整。‍
   三、使用地方志资料应注意的问题。张廷银教授一方面强调了地方志资料的重要价值,一方面也语重心长地叮嘱大家在使用地方志资料时不可轻信盲从,尤其是资料中的名人名作。其次,异于常见记载的资料,一定要结合更广泛的资料,进行更仔细的分析鉴别。最后,张廷银教授指出,佚文是出彩点,也有可能是陷阱。如《陆士衡文集校注》从《钦定热河志》中收辑陆机佚诗《赠弟士龙》。陈尚君经过研究则认为,此诗乃乾隆皇帝模仿江淹《杂拟》三十首之例所作拟诗中的一首。
张廷银教授最后谈到:“做研究在方法上要有一定的讲究,按照科学的方法去进行,我们才能够达成真正的目的。”
讲座交流环节,张廷银教授与在场师生展开了互动。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谢谦教授对张廷银教授的到来表示感谢,并举出亲身经历的例子佐证了张廷银教授关于使用地方志资料时要注意甄别的观点。张廷银教授的讲座娓娓道来,例证详实,讲述生动。张廷银教授也耐心地回答了每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在场的各位同学带来了极大的启发。


三.【讲座】左东岭|如何运用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提炼文学观念


2024年4月20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左东岭先生应邀在四川大学进行了“如何运用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提炼文学观念”主题讲座。讲座在江安校区文科楼一区526会议室举行。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李瑄教授主持讲座。

主讲人简介

                           

左东岭,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学科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学思想研究院院长,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与讲座教授,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会长,全国明代文学学会(筹)执行会长,长期从事中国文学思想史与中国诗歌史的研究。

文学思想这一范畴在文学研究领域已经深入人心,“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相对于批评史、文论史研究有何独特性?在学术方法上有哪些特殊要求?本次讲座,左东岭教授基于方法论反思和多年研究经验,梳理了中国文学思想史学科的发展理路,重点介绍了文学思想史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

一、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的复杂组合关系
   罗宗强先生之文学思想研究重视二者的关系:首先,对于缺乏理论表述的作家或时代,创作实践可补不足。如学界近年对“文学自觉时代”的讨论。先秦没有专门的文学批评,但优美的诗章、丰富的情感表达与篇章设计足以体现作家的文学意识。仅着眼于评论性话语不免造成盲区,重视创作与理念的关联则能有更圆融的认识。其次,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相互印证。例如对李商隐文学观念的研究,文学批评史与思想史的处理方式明显不同。从批评史材料可见李商隐既重政治教化,也写个人情怀;文学思想研究则提炼出李诗侧重表现细腻情感的倾向,认为这更能体现中唐文学思想的潮流。其三,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相互矛盾的情况。有些作家与批评家在理论表达时是一种态度,在创作中则是另一种态度,构成一种相互解构而富于张力的关系。这既与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思想背景有关,还与中国文人人格的复杂性有关。这种矛盾必须进行立体的考察。
二、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相结合以提炼文学观念之程序与方法
   (一)文体辨识首先要区别理论批评之文献与文本写作之文献。前者指诗文论、诗文评、诗文法、诗话、词话、文话,及《典论·论文》《童心说》等论说文。后者指各类文章及诗歌体式,它们虽非直接表达论文主张,但其行文脉络与叙述策略属于文学思想史研究中的创作实践范畴。其次,要重视诗话、诗论、诗法、诗评、序跋文等文体的类属。不同类属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认定标准,决定了对其研究方式的差异。(二)文本解读文学理论批评文献的解读大致可以采用直接逻辑归纳的方法,但必须关注文献类型,还要重视文献生成背景与作者意图。诗文作品解读,则需要在把握文本的脉络、技巧、审美取向的基础上辨识文本意涵与作者意图,才能准确提炼其中蕴藏的文学观念。简言之,文学思想研究需要在文本细读上下深工夫。(三)观念提炼观念提炼是文学思想史研究由感性层面向观念层面的提升。这一阶段除了关注到题材、文体、技巧、传统、审美格调、文章功能等不同层面的思想表达,还要注意两点:一是诸种文体与作者思想表达的关系有远近区别,如序跋表达观念就比文辞赋直接。二是要充分认识到作者与叙述者的差异。尤需留心,在文体功能与体貌的规定情境下,作者一旦进入某种文体写作,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一定的角色扮演中。(四)综合考察综合考察,是将从文学理论批评中概括出的文学思想与从创作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文学思想进行比较,清理其相互印证、补充或矛盾的关系,再结合历史语境揭示其复杂原因,得出立体综合的学术结论。例如,高启在诗集自序、自传性歌行、赠诗、词等不同文体中自我形象的塑造各不相同。处理此类差异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对于每个文本的解读都应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存在,要关注其体式要求与功能规定,也要仔细辨析作者写作时因个体需求与叙述策略而产生的独特性。二是对于文本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将不同文本视为作者不同思想层面的表达。既要归纳其一致的思想观念,又要觉察它们各自所侧重甚或相互矛盾的方面。(五)文学思想主潮的梳理概括文学思潮要处理好四种关系:一是横向的文坛共生状态。既要发现主流,又不忽视异质存在。二是纵向的发展流变,最重要的是变与不变的复杂关系。既要关注到新的创作倾向、审美形态的出现,又要不忽视稳定的文学要素的承续与贯穿。三是个体文学思想与文学思潮的关系。研究个体文学思想要注重其与文学主潮的关联性,考察思潮史要衡量主要人物文学观念的典型性。四是文学思想主潮与文坛权力的关系。承平时期文坛权力与文学思潮的关系往往是重叠的,易代之际则往往是错位的,当然其中还存在诸多复杂的形态。在讲座交流环节,左东岭教授对同学们的提问一一耐心解答。他强调文献证据不能一味叠加数量,应关注证据内部能否形成具有严密逻辑关联的证据链。最后,主持人李瑄教授进行了总结。首先,什么是文学思想史研究。文学思想的研究对象不是静态的理论或批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人的思想,要处理许多不同层面的问题及其相互关联。其次,怎样进行文学思想史研究。文学思想研究以研究对象和存世文献材料为出发点,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要求研究者具备文史哲多学科的综合素养。左东岭教授的讲座既有高远的理论视野,又有研究方法的全面示范,金针度人,为我们理解和进入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提供了一次极其宝贵的机会。中国文学思想研究的高要求既是挑战,也充满乐趣,期待更多同学感受到这种精神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