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瑄,四川成都人。2004年南开大学博士毕业,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主要专业领域为明清文学与文化,对于“明代中后期文化转折与文学思想”、“明清易代与社会变迁”、“晚明清初佛教与文学”、“士人的身份、心态与文学思想”、“晚明文学近世化与新文化运动的回响”等课题尤为关注。已出版《明遗民群体心态与文学思想研究》等专著二部,在《文学遗产》、《北京大学学报》、《南开学报》、《中山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国学研究》、《汉学研究》(台湾)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次。
一、专著:
《明遗民群体心态与文学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1月版
二、论文:
《论〈世说新语〉叙事的新变与传承》,《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6期,pp.139-144
《清初五十年间明遗民群体之嬗变》,《汉学研究》(台湾)第23卷第1期(2005年7月)pp.291-324
《刘遗民非“遗民”考》,《史学集刊》2005年第4期,pp.28-32
《天地之元气:明遗民的文学本质观》,《浙江学刊》2006年第1期,pp. 95-102
《“悬解”与人生困境的解脱——以庄子>注疏为考察物件》,《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3期,pp.69-74
《世说新语>的叙事学分析——“雅”-“俗”的审美基本模式》,《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pp.77-83
《“遗民”词义的演变与“遗民”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新国学》第6卷(2006年11月),pp.51-63
《明遗民文学元气论》,《二〇〇五明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5年12月,pp.286-300
《豪杰:明遗民群体的人格理想》,《浙江学刊》2007年第4期,pp.98-106
《存道:明遗民群体的价值体认》,《学术研究》2008年第5期,页112-118。
《明遗民与仕清汉官之交往》,《汉学研究》(台湾)第二十六卷第2期(2008年6月):页131-162。
《明遗民的君臣观念与立身准则》,《国学研究》2009年第23卷:页73-100。
《明遗民的“性情”新义与明清之际的诗坛衍变》,《罗宗强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9年1月版,页516-532。
《清初遗民诗的群体特征》,《中国诗歌研究》第7辑,2010年10月,pp.77-90
《手提无孔鎚,击破珊瑚网——禅学思维与袁宏道的诗学策略》,《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5期,页86-97
《无孔鎚——袁宏道的应世策略》,《中国诗歌研究》第8辑,2011年11月。
《生存策略、道德禁律与桃源梦想——清初遗民的避世隐居》,《项楚先生欣开八秩颂寿文集》,中华书局2012年9月,pp.971-981.